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
什么是好的文艺作品?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这样的作品,必须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创作这样作品的艺术家,必须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文艺作品“有筋骨”才立得住。文艺作品说到底是精神的旗帜和支柱,是旗帜就要鲜明,是支柱就要坚固,否则,就难以承当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当前,我国文艺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但部分作品还存在价值观扭曲、浮躁粗俗、娱乐至上、唯市场化等问题;文艺创作生产过程中,还有抄袭模仿、粗制滥造的问题;文艺评论还存在“缺席”“缺位”问题。文艺环境尚需优化,发展格局有待调整。最终,这些问题反映在作品上,就是“缺钙”,媚俗拜金,筋骨缺失。这样的作品,也只能“跪了”。
跪倒的作品只能是市场的奴隶,绝不是时代的引领者。我们的文艺,应该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应该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和评判,应该把服务群众和引领群众结合起来。经济社会发展越是快速,意识形态领域形势越是复杂,巩固思想文化阵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越是紧迫,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越是深化,文艺作品越要保持定力,越要坚持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和告诫:“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有筋骨的文艺作品必然出自有道德的创作者。习近平同志指出:“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今天,我们对文艺工作者的道德要求更高,因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文艺必须全面准确地反映这一历史现实,必须生动具体地描述这一时代特色。文艺工作者只有站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制高点上,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洞悉发展脉络,预见前方变化,“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缺乏理想与信仰,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习近平同志对当前文艺界存在的浮躁之风,提出了切中时弊的批评。文艺工作者应该有“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勇气和担当,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文艺才能充满活力。习近平同志强调:“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文艺工作者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做人民的孺子牛。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文艺作品的优劣也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正如列宁所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
文艺作品的温度源于创作者对人民群众的爱。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切影响社会、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到自己的笔端,这样的作品才有持续而长久的温度。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文艺的历史使命。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中国文艺事业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