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转载] 辽宁状元从港大休学复读:听不懂粤语气候不适应

[复制链接]
查看6971 | 回复5 | 2013-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亲的压力


“我也很脆弱。”作为刘丁宁的父亲,在刘丁宁回到本溪高中复课后,刘兵除了工作就是专心陪女儿。他还有一项特殊任务,为了保证女儿不被外界打扰,他每天接送女儿上学放学,他担心女儿承载的东西太多了,特别是经过一年时间来准备高考,体力和心力都透支了。他透露,丁宁现在特别难受,“孩子现在身心压力很大,不是一般的压力。”


同学的忧虑


对于刘丁宁作出的决定,魏新元既尊重又不乏忧虑,“我担心的是她真正进入北大,发现现实的北大中文系不是理想中的北大中文系怎么办。她有没有对北大中文系作出更深刻的研究,包括老师的学术成就,授课方式以及更全面的评价呢?她不知道未来在北大面临什么,如果离开港大到北大,发现其实不是她想的那样,会不会面临更棘手的问题。”


自称“桃花源遗民”的刘丁宁,因为一篇《古顽》对北大中文系那种古朴氛围产生了想象。


———青年作家刘丽朵


刘丁宁说完全听不懂广东话,而且港大的几门课程跟她想象的中国古典文学没有关系。


———学长胡光明


“梳马尾,戴眼镜,明明眼泪就在眼角,她还是很开朗地笑。她说,她的梦想不是状元,而是北大中文系。”今年的辽宁文科状元刘丁宁突然从就读的香港大学返回母校本溪高中复读时,同学“铭Y铭”在“本溪高中”百度贴吧发出这样的感慨。


作为辽宁今年的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如何毅然作出了从亚洲排名第一的香港大学休学回高中复课重考北大的决定,不管是媒体还是网络都有很多猜测。但刘丁宁本人,在一片喧哗声中保持沉默,平静地继续在高中上课。成都商报记者远赴辽宁本溪,历时数天,独家采访到刘丁宁的父亲、外公、高中同学以及曾和刘丁宁有过长期沟通的北大中文系学生,还原这个令外人讶异的决定背后的前因后果。


就读港大


父母劝了一夜 勉强去了


今年高考,刘丁宁考了668分的高分(含加分10分),这个成绩让她跃然成为今年辽宁省高考文科第一名。她最终被香港大学文学院录取。但是,上了亚洲排名第一大学的结果,却没有让这个“有点古典”的女生太开心。


“您好,我是准大一学生,高三一直是北大中文系的梦想激励我的,可是阴差阳错进了香港大学文学院。我最喜欢中文系系庆那本杂志里您这篇文章,一遍一遍地读,冒昧地觉得算知音了。有很多思想问题想和您交流,毕竟我还小,不谙世事。很希望读研读博甚至当老师能回到北大中文系,当您小小学妹啦。辽宁本溪刘丁宁”


2013年7月19日,青年作家、北大中文系在读博士刘丽朵发现自己的一篇写于2010年名为《古顽》的博客文章下多了一条留言。彼时,刘丽朵并不知道刘丁宁正是今年辽宁省的高考状元,她只是把刘丁宁当成一个爱好文学的小妹妹。刘丽朵回复刘丁宁,告诉她港大文学院也很好,有机会可以到北大做校际交流或者参加暑期学校。


一个多月后,刘丽朵在自己的家中见到了在北京补习英语的刘丁宁。临走之时,刘丁宁还专门留了一封手写的信给刘丽朵。这封孩子气的信中充满了没有去成北大的伤感。刘丁宁告诉刘丽朵,她一直梦想上北大中文系,可父母劝了一夜,她才勉强同意去港大。“我感觉这封信就是一个孩子充满委屈写出来的,特别失望,充满悲伤。但当时也没太在意,就觉得她真正过去以后应该可以适应。”


“这孩子的北大梦都做了五六年了。”刘丁宁的父亲刘兵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女儿一直想读北大,但是在报志愿时,出于对家长的孝顺,也觉得自己未出茅庐,最终动摇了。


北大之梦


因一篇《古顽》“迷”上北大


“小陈本科是学高能物理的,不知道他经历了怎样的核裂变,最终考入古典文献专业。如今他博士要毕业了……这种‘专业急转弯’在中文系屡见不鲜,就连我本人,也是由微生物学蹦到这里来的,可见人类中的一些变异品种对于冷僻无用的事物的追求总如飞蛾扑火一般……”


这就是刘丽朵发表在2010年北大中文系系庆校刊上的文章《古顽》。2012年的夏天,刘丁宁和她的几位同学一起到北大参加了一个中学生夏令营。让刘丁宁的高中同学、如今也就读于香港大学的魏新元不解的是,在北大待了5天,他们去听了一些讲座,但并没有中文系老师来讲课,不会对北大中文系有多深的了解,刘丁宁产生那么深的感情和向往好像并不现实。在魏新元眼里,刘丁宁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所有人都知道她特别喜欢文学,是一个具有古典气质的人,向往“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魏新元并不知道,具有古典气质的刘丁宁看到了发表在北大中文系系庆校刊刘丽朵写的那篇《古顽》,这让刘丁宁对于北大中文系的向往更加如同火焰加剧燃烧。刘丽朵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刘丁宁主动联系上她并和她见面后,就和她讨论文章里描写的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师生的生活。在刘丁宁看来,自称“桃花源遗民”的自己,也因为这篇文章对北大中文系那种古朴氛围产生了想象。


“她特别理想主义,让我想起年轻时候的我们也其实那样理想主义过。”刘丽朵说,在和刘丁宁的交流当中,她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就是刘丁宁虽然年轻,追求的却是理想中的饱满精神文化。她考虑学什么专业,并不是考虑以后找什么工作,进什么公司,而是更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把物质、利益什么的看得很轻。


休学之惑 粤语授课难适应 几门课程和“古典文学”没关系


此前有媒体报道,刘丁宁就读港大读的是最好的专业金融管理,而这个专业是父母帮她挑的。魏新元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刘丁宁是自己选的专业,因为她喜欢文学,选的就是香港大学文学院。


而刘丽朵则进一步向成都商报记者证实,专业选择这个问题,是刘丁宁的父母向其妥协的结果。刘丁宁按照父母的想法填报了香港大学,而父母最终尊重了刘丁宁本人对于专业的选择。


但踏上香港的这40多天,对于刘丁宁来说确实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内心并不情愿上港大的刘丁宁不止一次在QQ、微信上对刘丽朵透露,在这里每一天都是煎熬。成都商报记者从刘丁宁父亲刘兵口中得知,刘丁宁回来后身体状况并不太好。而刘丁宁70多岁的外公张引涛则表示,香港天气比较潮湿,刘丁宁去了不久,全身长满了疹子。


“1不是1,念‘牙’,去了香港就听不懂话,像聋子一样,就听懂一个字两个字。”张引涛向成都商报记者证实,刘丁宁去港大读书以后遇到的很大的问题就是,遇到用粤语授课的课程时难以适应。这让好强的刘丁宁很着急,很怕自己听不懂而落下课程。


目前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北大师弟胡光明曾受刘丽朵之托照顾刘丁宁。对于语言关的问题,刘丁宁求助了胡光明,给其打了电话。根据胡光明人人网的日志,他说,刘丁宁告诉他完全听不懂广东话,而且几门课程跟她想象的中国古典文学没有关系。胡光明表示,港大文学院本身就很少有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教授,其本科课程设计上缺乏古典文学不足为奇。港大文学院,其学术研究方面,向来着重于西方文艺理论、思潮。这也在根本上与向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刘丁宁的思路相悖。


胡光明在人人网的日志透露,香港很多大学基础课程的授课者,都是并不属于大学的、具有兼职性质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大多来自香港本地。再加上香港高校本科生中,本地生占绝大部分的比例,广东话授课几乎成了一种必然。在大学的范围内,本科课程里最有香港特色的是导修课,几乎每个课程都有。导修课是一个让学生在助教与老师的帮助下,训练自主学习的好方式。在同学中大部分的本地生基本用广东话交流的情况下,就算你再努力学习,对广东话所知依然有限,当周围的交流(学习的讨论)基本上是没有文字材料的广东话时,她就只能“看着发呆”了。


对于在港大的不适应,刘丁宁也找过她的高中同班同学魏新元一次。魏新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那天来找我,说眼睛不好不习惯长时间看电脑,我说你要适应。”魏新元说,在港大,上课、作业、考试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魏新元还劝刘丁宁,没有一个学校完全按照你的想法,你得去适应,日后你去工作,进入社会也离不开电脑。刘丁宁的回答是自己再坚持坚持。


刘丁宁还曾告诉魏新元,她在香港不熟悉环境,也不熟悉路。“我说我可以带你走,打印、复印、吃东西,都可以带你去。”魏新元说,刚到香港时,他感觉刘丁宁还是比较满意。但香港大学授课和内地大学有很大区别。这里没有班级也没有辅导员,外界的引导和督促突然都没有了。“每天只有邮件通知上课的地点和时间,即使不去也不会有人管你。你要选什么课,也是自己决定,学校不会干涉。这种自主的环境,我猜测她是不是也会不适应。”


“有人说她是为了72万港币的奖学金才选择的港大,我希望你可以帮忙粉碎谣言,绝对不是这样。”魏新元说,港大每年的学费是13.5万港币,住宿费是4万港币左右,4年加起来已经差不多70万港币了。奖学金差不多就是4年的学费和住宿费。而香港生活成本高,一天吃东西都需要100~150港币。刘丁宁选择学校不可能为了什么经济利益。


“一天花100元,哪行啊。”对于外孙女香港生活成本的问题,张引涛这样感慨。其实,刘丁宁一家在辽宁本溪只是普通家庭,母亲在保险公司上班,父亲是本溪市地税系统的普通公务员。退休的张引涛目前居住的居民楼非常陈旧,家中的家具也是好多年以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最新动态


复读后,月考得了全校第三名


在香港大学办完休学手续的刘丁宁,在国庆期间回到了老家本溪。国庆假期之后,刘丁宁低调地回到本溪高中复课。而包括魏新元在内的几个同在港大读书的高中同学完全不知道此事。


“我们有点不解,她在走之前完全没有和我们讲过她的想法,没有任何交流。”魏新元说,自己是看到微信群里一个同学发了猜测消息后,打电话问了一个本溪高中的同学才知道刘丁宁真的回去了。“她应该和我们沟通一下,不应该草率地回去。”


刚回来,刘丁宁就碰到了学校的月考。结果,已经丢掉高中课本4个月的她还是考了全校第三。


外公张引涛说,刘丁宁从小学习好,也特别要强,回家就趴桌子上学习、写作业。成绩稍微不好,就哭得特别伤心。而且,刘丁宁没去香港之前,就说了要回来考北大研究生。“她就相中北大了。”


刘丁宁要强而又有主意的一面,在小学升初中时充分展现过一次。张引涛说,刘丁宁小学毕业,本来按照片区上不了她想上的那所中学,结果她自己跑去找了校长,把小学的成绩和奖状都给校长看,结果就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明月光 | 2013-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显是体制失败,总总失败的结合。
北大也就是名声大了点,不见得有建树。
这个同学被刘丽朵写的那篇《古顽》,误导了。实际生活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被美化了。
教育出一个死啃书本,死记硬背的学生,不懂分析、死脑筋,以为世界是美好的。
不会沟通,同在香港的同学也不打招呼就走了。
。。。。。。。。。。。。。

总之,以后很可能就是一个撞南墙的人,大家试目以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忽必乐 | 2013-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会后悔的,那时候就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有什么好支持的,看笑话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