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转载] 85年前省政府前银版老照片曝光 外国摄影师拍摄

[复制链接]
查看3547 | 回复0 | 201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辽宁社区_4.jpg


辽宁省政府门前如今是现代化的交通道路,对面高楼林立,新开河、北陵公园风景如画。而在85年前,这里是刚竣工的东北大学理工大楼,门前则是一片水田,一派农业气象。


唯一相同的是,新开河仍从此流过,但是与现在护城河的作用不同,当时是为了灌溉而开凿的渠道。


昨日,沈阳收藏家杨海勇曝光了这张85年前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银版照片。


照片长18厘米,宽13厘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银版摄影是一种最古老的摄影,就是将薄铜板抛光后镀上一层纯银,使其对光敏感,然后将铜板放进相机,在拍摄时根据物体反射的光线曝光。没有底片,想要得到更多的照片只有通过拍摄同一对象才能得到。用这种方法拍摄的照片,具有影纹细腻、色调均匀、不易褪色、不能复制、影像左右相反等特点。


照片为黑白,画面是一条波光粼粼的河,两侧蒿草茂盛,附近有一垄垄水田。河的后面则是一幢现代化的白色大楼,与农业化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杨海勇介绍,这张照片反映的就是1928年“省政府门前”的画面。照片中的建筑是老沈阳刚竣工不久的东北大学理工大楼(现在辽宁省政府院内),而河渠就是老沈阳的新开河(现在的北运河)。


1921年初,有人向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的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这样,1922年东北大学宣告成立,在原文学专门学校旧址开办文法科大学,在高等师范学校旧址开办理工科大学。建校之初,东大呈请奉天省公署,拨地另建校舍。省公署很快批复,拨昭陵前白桩外陵地并毗邻民地共500余亩,作为新校址。经一年多建设,1925年9月,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学生宿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在新校址竣工。理工科先行迁入,与仍在原址的文法科大学遥相呼应,形成南北两校区。


1926年的东大理工大楼周围环境有过这样的记载:“偏南一带地势高阜,土质坚厚,中建正楼一座,形如蛱蝶,南瞰城郭,北倚昭陵,而新开河环抱楼前洋洋西去,瞻眺环境爽垲葱茏诚胜地也。”


新开河则始于1914年,始称“永利河”,后更名为“太平世河”、“新开河”,是一条位于沈阳城北部东西流向的人工河。东起天柱山浑河之滨的东陵水闸,西至767库铁路专用线,流经于洪、皇姑、大东、东陵、沈河五个区,全长27.7公里。


那时,这条河并不是护城河,而是为了灌溉的目的人工开凿的渠道。19世纪后期,沈阳大面积农田面临缺水的问题。1877年,清政府开始在沈阳兴修水利。宣统三年(1911年)春天,奉天当局为了更好地利用境内蒲河、浑河的水利资源,扩大奉天西部、北部水稻种植面积,决定在两河之间挖掘一条人工河道,以水闸控制流量。这条水渠就是现在环绕沈阳北部的北运河。河道全面竣工时,沿河新开垦的水田达一万余亩,这一数字到了1928年发展到5万亩。


杨海勇介绍,“其实85年前的沈阳人口不超过20万,全城多是低矮的平房,方城外几乎都是农田和杂草丛生的荒地。大西边门当年是刑场,方型广场当年是十里码头、市府广场曾是一座火车站……目前人们许多熟悉的地方与当年都不同了。当时全市最高的建筑当属故宫的凤凰楼。”


辽沈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