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各位了!搞好人民群众的生活”——周恩来总理的民生情怀

[复制链接]
查看4406 | 回复0 | 2011-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南山


周恩来批评说:修干部疗养院就有钱,给当地群众建浴池就经费有困难?

1959年1月,周恩来来到广东从化,看望因病在这里疗养的邓颖超,并视察了从化县。

从化的温泉,全国闻名,是著名的疗养地。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温泉都被干部疗养院占了,当地的普通百姓却难以享受到温泉。细心的周恩来在从化视察时,发现了这个问题。

1月11日下午,周恩来视察温泉小学。也许是从孩子们的脸和手脚上看出了问题,周恩来问旁边的老师:“孩子们有没有洗澡的地方?”

“洗澡房眼下还没有修建。”老师如实地回答道。

周恩来转过身来问当地负责人:“普通群众有没有洗澡的地方?能不能洗上温泉啊?”

大队的干部看了看县里的负责人,欲言又止地说:“社员们一般就在池塘边洗,有的是打水回家洗。洗温泉还有一定困难。”

“为什么不给群众建一些浴池?”

“因为经费困难,还没能给当地群众修建浴池。”有关负责人解释道。

“修干部疗养院就有钱,给当地群众建浴池就经费有困难?”周恩来生气了,批评说:“都知道洗温泉好,能治病,可当地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地方,却洗不上温泉。你们说,群众会怎么想?你们在温泉边修建这么好的房子给我们住,我们随时都可以享受温泉,温泉地区的老百姓却洗不上温泉,我和小超都感到不安。”

一旁的有关负责人都低着头,无言以对。“我提一个倡议,”周恩来对当地负责人说,“凡是到温泉疗养的同志,向他们募捐,给人民建一座温泉浴室。我和小超带头,每人捐100元。”

不久,广东省有关部门拨专款专料,给温泉地区的群众修建了浴室。根据周恩来的意思,还特地为儿童设计建造了两间浴室。


周恩来忧心忡忡地说:过度砍伐森林是个大问题,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好好抓一抓,不然的话,我们对不起子孙后代。

1961年4月11日,周恩来飞抵昆明,陪缅甸总理吴努前往西双版纳,参加为时三天的傣历新年庆祝活动。

行车途中,周恩来要思茅地委书记史怀璧与他同车,他要利用路上行车的时间了解边疆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

西双版纳山川秀丽,资源丰富,素有“天然森林公园”的美称。

周恩来透过车窗,看到公路两旁有些茂密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忧心忡忡地对史怀璧说:“毁林开荒等于饮鸩止渴啊!森林破坏这么严重,发展下去,绿洲也会变成沙漠。过度砍伐森林是个大问题,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好好抓一抓,不然的话,我们对不起子孙后代。”

由于思茅到允景洪一带靠近边境,山高林密,敌特活动频繁,加之盘踞在中缅边境的一部分国民党军残余常常窜入云南边境制造暴乱,杀害边民,安全状况不太好。云南省公安厅与昆明军区的领导为了保证周恩来和缅甸贵宾的安全,在从思茅到允景洪的沿途,都采取了严密的警卫措施,公路两旁每隔几百米就布置一个暗哨,无关人员不能接近公路。因此,160多公里的沿途很难见到一个人影,连耕作的农民都见不到。周恩来很纳闷,再细一琢磨,已明白了八九分,问史怀璧:“为什么沿途没有见到一个群众?田里也没有人劳动?是不是你们为了安全,不让群众出来?”

史怀璧有些紧张地说:“是按照特级警卫的要求布置的。”“没有必要搞得这样草木皆兵嘛!这样做,一方面是脱离群众,事先通知沿途老百姓回避,反而把事情复杂化,更不安全;另一方面,外宾看到我们如此戒备森严,说明我们的边境地区不稳定,给外宾造成不好的印象,群众对我们这样做也有意见。前不久,我到一个地方,看到一条标语,说‘书记出巡,地动山摇’。这还得了。”周恩来流露出明显的不满。


周恩来批评密云水库总指挥部:“你们对这五万多移民都做了哪些安排和工作?你们这是见物不见人啊!”

1958年9月1日,在周恩来的运筹下,密云水库正式动工。

1959年5月19日,周恩来到密云水库工地视察。在视察过程中,周恩来对库区的移民工作十分关心。

在总指挥部,周恩来仔细看着挂在墙上的地形图和工程图表,细心听完指挥部负责人的汇报后,发现无论从工作安排还是工作汇报,都没有提到库区移民的安置工作。周恩来皱了皱眉头,说:“你们对工程安排得不错,执行得也很好,但是为什么在图表中没有安排移民的措施?”

稍稍停了一下,周恩来又严肃地说道:“你们的图表中缺少了一样很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人’!你们对水库这五万多移民都做了哪些安排和工作?你们这是见物不见人啊!是一条腿走路。”

站在一旁的水库指挥部负责人也都感觉到确实是遗漏和忽略了这个问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1960年,周恩来陪外宾到密云水库参观。在向指挥部负责人询问了水库建设收尾工作后,周恩来没有忘记前一年交代的移民住房问题,特意问道:“库区移民的房子都盖好了没有?”

“只盖好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有盖好。”

周恩来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生气地说:“你们的确是见物不见人啊!你们再不把移民的房子盖好,我再也不来了,什么时候盖好了,给我打个电话。我要亲自来看的。”

周恩来走后,总指挥部立即成立了移民指挥部,加紧移民的安置工作。到1962年,库区移民都已搬进了新居。


“全国解放20年啦,北京这样好,延安那样穷,怎么行呢?主席在延安时,家家还有余粮,现在还有要饭的,这怎么对得起延安人民?对不起啊!”

1969年,周恩来的侄子周秉和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延安去插队。周恩来得知后,非常支持。

1970年初,周秉和回北京探亲,与一位在延安插队的女知青,一同向周恩来、邓颖超汇报了他们在延安的所见所闻。

他们首先谈到,延安人民的生活还很苦,时而可以看到从榆林农村来到延安城要饭的老乡,有的农民家里还在吃糠,有的人家,一家人合盖一条被子。延安当地的老红军常常回忆起毛主席在延安时的生活,说现在的生活不如毛主席在时那样好……

周恩来听完这些,心情非常沉重,尤其是当听到延安还有要饭的老乡时,十分吃惊,脸色很不好。

这次谈话后不久,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国务院召开了“延安地区插队知识青年工作座谈会”。陕西省、延安地区及其所属的12个县的负责人,北京市及其所属的7个区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3月26日,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参加座谈会的全体代表。他心情沉重地对代表们说:“全国解放20年啦,北京这样好,延安那样穷,怎么行呢?主席在延安时,家家还有余粮,现在还有要饭的,老乡家里还吃糠,这怎么对得起延安人民?对不起啊!”

在场的干部难过地低下了头。

周恩来说,“全国胜利后,主席进了城没有忘记延安,你们光是把主席和我们其他同志住的窑洞搞得那么漂亮。现在会议室有了地毯,借口我们年龄大了,怕摔倒,其实有块塑料布就可以了。还是要艰苦朴素。延安窑洞不要锦上添花,要雪中送炭,老百姓的生活还要改善嘛!”


“战争年代都没有这么苦!这是为什么?”

1973年6月,恰逢越南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黎笋和越南政府总理范文同率党政代表团来中国访问,提出要到延安去看一看,周恩来欣然答应。

6月9日上午,周恩来等乘坐的专机降落在延安。

6月9日晚上10点,周恩来找陕西省和延安地区的负责人谈话,话题是如何发展延安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

周恩来问土金璋(曾任延安地委副书记):“金璋同志,你来延安快十年了,据你了解,延安人民的生活到底怎么样?”

“总理,延安地区14个县,130多万人口,南边7个县群众生活还可以,北边7个县群众生活很贫困。最近我到子长县李家岔村去看了一下,那里的群众连苞谷面都吃不饱,其中有一家五口人合盖一床被子。”土金璋与周恩来接触比较多,敢说话。

“战争年代都没有这么苦!这是为什么?”周恩来很震惊。

“这可能和政策有关系。老百姓在院子里种几棵南瓜、苞谷,也都被铲掉。”

“你们为什么不阻止?”“人们的看法不一致,不好阻止。”

“要阻止这种做法,铲掉是错误的,要让群众吃饱饭嘛!”

周恩来继续以沉重的心情说:“延安有些地方的群众生活,现在还赶不上当年,这一点我心里很难受。枣园的高同有同志对我说,现在是儿孙满堂,生活不错。可能他那个地方好一点。杨步浩也给我说,现在没有当年延安时苦了。我说你们那个公社现在并不怎样好,他们都是些头面人物,见了领导说好的,有意见也不说。”

说到这里,周恩来有点不高兴地批评说:“延安人民用小米哺育了我们,全国解放24年了,延安人民的生活还这么苦,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

陕西省、延安地区的领导都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谈话结束后,周恩来握住延安地区负责人的手,再一次叮嘱:“拜托各位了!一定要把延安的生产搞上去,搞好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央一定给你们政策,你们自己也一定要下大力气。”

延安地区的负责人握着周恩来的手,含着眼泪点头答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