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福兴地镇十家子村的观景台上,8000亩辽阔的土地上,2000多栋塑料大棚蔚为壮观。4月中旬,大棚里一人多高的西红柿秧上挂着串串或绿油油或红彤彤的西红柿。看护房的外墙上,挂着一块红色的“党群共富第二责任区”牌子,责任人一栏写着两名党员许艳娇、徐国辉以及6名成员的名字。在棚区,村里共划分了16个这样的党群共富责任区。 近年来,阜新市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深入开展“党群共同致富”活动,广泛组建党群共富责任区,以党员结对帮扶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现如今,成效究竟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共富责任区里结对子: 2300名村民种好2000栋大棚 3.75万吨!2亿多元! 前一个数字是十家子村西红柿一年的销售量,后一个是去年该村西红柿的销售收入。当十家子村党总支书记张廷阳说出这两个数字时,让人颇为震惊。 十家子村有2300口人,人均6亩多地,以前主要种植玉米,虽然也有部分村民种植西红柿,但发展缓慢。2019年,该村从山东引进耐运输的硬粉西红柿品种,西红柿产业发展步伐开始加快。 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则是在2021年,村“两委”将2000多栋大棚划分为16个党群共富责任区,每名党员负责一个片区,全覆盖、无遗漏。村民遇到技术难题,可随时随地给负责党员打电话,党员会及时来到大棚,现场无偿提供技术指导。 党员许艳娇与50多岁的村民陈宗富结成帮扶对子。什么时候下什么肥?叶卷了怎么办?陈宗富事无巨细都问许艳娇,许艳娇也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以前陈宗富一栋大棚一年收入1万多元,结对帮扶后,现在收入可达到3万多元。 不仅党员在技术上提供帮扶,遇到天灾,村党组织更是村民的强大支撑。村民至今记得2021年11月3日的那场大雪。当时,400多栋大棚被雪压塌了,村民刘玉国家就塌了两个棚,他着急地找到村“两委”。村“两委”研究决定:一方面,帮棚户争取市、县补助政策;另一方面,村里为棚户提供贷款担保。村里还出动铲车、挖掘机把道清出来,并联系翻建的施工人员。2022年6月,大棚全部翻建一新,重新栽苗,当年效益都非常好。 西红柿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每天有约500名周边村民在十家子村干活。男劳动力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块钱,而且一日一结。同时还催生了与西红柿相关的交通运输、包装箱等相关产业。 现在,阜新市有200多个村产业项目落地建成,党群共富责任区均建在产业链上。每个党群共富责任区一般由3至5名党员致富骨干和若干群众组成,由1名党员致富骨干担任责任区负责人,抱团取暖,共同致富,成效明显。 合作社有个“领头羊”: 让101户村民养好800多头奶牛 在阜新县务欢池镇碱锅村奶牛养殖场里,高高的牛棚梁架上每隔不远就有一台蓝色大电扇,800多头荷斯坦奶牛或悠闲地吃着饲料或舒服地躺在沙床上。 照顾这些奶牛的张桂贤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也是碱锅村党支部副书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创办者。张桂贤每天都要巡查几遍养殖场,她抓起一把地上的饲料说,“这把料里有青贮玉米,有玉米饼,你闻闻,特别香。”合作社的每头奶牛一天“伙食费”要88元,“牛吃得好、喝得好、睡得好,牛奶质量才能好!” 这家建在碱锅水库不远处的养牛场每天产鲜奶近10吨。800多头牛里有一部分是合作社社员的。说起这家养牛场,张桂贤伸出两个指头,2000年,张桂贤从两头奶牛开始发展养殖产业,村民看她干得红红火火很羡慕,她就带领村民一起养牛。村民缺钱,她就帮5个养牛户贷了18万元。如今,养牛社员已从5户增加到101户。张桂贤负责管理经营,每天都要巡看几次。社员的牛就放到这里养,不仅放心,而且挤奶车间设备齐全,产出的鲜奶质量完全符合要求。 “我们这儿地薄,以前主要种玉米,收入少。”村民刘辉是最早跟张桂贤养牛的,“以前什么也不懂,奶牛病了,张桂贤帮着找医生,自产自销时,张桂贤骑着摩托到县里挨家送鲜奶,摩托车不熄火一连能送100来家。”20多年来,刘辉坚定地和张桂贤一起干事,如今他每年收入三四十万元。碱锅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信用村。 “像张桂贤这样的党员,他们致富不忘乡亲。现在阜新市组建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227个,锻炼了一批发展意识强、办事能力强、经营管理强的优秀党员和村干部,带动了更多群众致富。” 阜新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多村联合产业规模化: 三个村携手建好16栋大棚 在阜新市太平区水泉镇塔子沟村,有一个水泉镇果蔬产业基地,16栋大棚连片而建。这个基地是在水泉镇党委指导下,以塔子沟村为中心村,联合相邻的西山村、水泉村共同建立的。 水泉镇果蔬产业联合党委也是阜新市66个跨镇村产业联合党委中的一个。塔子沟村向上争取党建项目,在棚区内建设产业联合党委办公场所,划分联合党委办公区、游客接待服务区、线上直播区和产品展示区4个区域。塔子沟村牵头开展果蔬联合产业各项工作,探索建立“六统一”运行管理模式,即统一发展思路、统一物资采购、统一规划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宣传包装、统一产品销售,推动果蔬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 白雪冰在2021年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时,塔子沟村是软弱涣散村,村集体账面上只有几万元,村干部开工资都费劲。“村上得有来钱道儿!”村“两委”经研究决定建大棚,引种丹东草莓。 “以前我就是每年防火的时候忙一阵,现在我天天都忙,总有村民来找我。”党员董李是塔子沟村果蔬种植党员共富责任区负责人,他笑着说,“现在我在村里的地位都上升了。” 塔子沟村现有党群共富责任区8个,村内党员致富骨干共有8人,对片区内24名党员进行了6轮技术培训。村民王红男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只能挣1万多元,现在在村里大棚务工收入翻倍。 开展“党群共同致富”活动以来,阜新市建立了市县两级部门联通、市县乡村上下贯通的“两横一纵”矩阵式组织体系,压实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责任,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227个,建立种植养殖等产业联合党委66个,组建党群共富责任区4694个,9500多名党员致富骨干带动7.5万户农民开展生产经营,实现集体经济增收3000万元,农民增收1.2亿元。“一批实现党群共同致富的典型村持续涌现,党员干部‘斗志’提了起来,普通群众‘钱包’鼓了起来、村党组织‘腰杆’硬了起来,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稳步提高。”阜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曹占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