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记者获悉,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骨内科、老年医学科二病房医师团队走进大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携手推动“骨质疏松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旨在通过“社区筛查—上级确诊—分层治疗—长期随访”的闭环管理模式,提升基层骨质疏松防治能力,实现“早筛、早诊、早治”。 全程护航
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社区与三级医院的紧密联动,既能有效缓解上级医院的诊疗压力,又能切实提升居民对骨质疏松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我国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36%。骨质疏松的防治需要多方协作和全程管理,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与大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创新合作,为分级诊疗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样板,共同织密老年健康防护网。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与大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构建的分级诊疗路径—— 社区筛查:设立骨质疏松门诊,通过问卷评估、便携设备初筛高危人群; 上级确诊:转诊至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完成双能X线检测及骨折风险评估; 分层治疗:社区负责补钙补D、中医理疗、生活方式指导,上级医院则使用双膦酸盐、地舒单抗等药物,处理复杂骨折;定期复查,每年上级医院评估骨密度,调整用药方案;社区随访,监测用药依从性、跌倒风险及生活质量。 专家下沉
共筑骨质疏松防治网络 在活动中,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骨内科副主任佟志强以“骨质疏松的‘三早’关键”为主题,向社区医生深入讲解。他介绍,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法)是诊断金标准,需根据T值进行分级。治疗方面,需结合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基础治疗包括钙剂与维生素D补充,以增强骨代谢;药物选择上,双膦酸盐抑制骨吸收,特立帕肽能促进骨形成,严重病例还可联用中药辅助缓解症状。佟志强还用形象的比喻解释道:“仅仅补钙补D只相当于修房子买了钢筋水泥,放在库房里,没有工人不能完成施工。而唑来磷酸钠、特立帕肽等就是工人。”这一比喻让社区医生瞬间理解如何向患者解释单纯补钙不足以治疗骨质疏松。 合作共赢
实现医疗资源纵向整合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老年医学科二病房主任医师吴波结合大西社区实际,提出基层医疗的几大“发力点”:筛查与教育、利用简易骨密度仪开展高危人群(绝经女性、老年男性)筛查、普及防跌倒知识。在基础干预方面,要规范钙剂和维生素D的社区供应,指导居民通过膳食(奶制品、豆类、深海鱼)与适度运动(太极拳、散步)进行补钙;中医特色则是联合针灸、理疗改善疼痛,配合中药调理肝肾不足证型。 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与大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不仅实现了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更是“医防融合”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该模式有望推广至更多慢性病管理领域,助力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