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业大学2025年春季招聘会暨校友企业双选会现场人头攒动。记者 白复海 摄 引子 3月至4月,辽宁高校春招市场迎来“金三银四”求职高峰。东北大学2025届毕业生春季就业双选会上,516家用人单位携2.1万个岗位“抢滩竞赛”,展位间毕业生步履匆匆,企业的招聘人员举着“急招”“高薪纳才”手牌主动揽人;校园中,“今天面了几家?”取代“今天几节课?”成为学生高频问候语……当“不是在面试,就是在赶场”成为毕业生常态,这场席卷辽宁的校招春风,触发了政策推力、产业升级与青年择业观的深度共振——企业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催生数万岗位缺口,各地住房补贴等人才新政点燃留辽热情,新一代年轻人也在这场选择交织的浪潮里,积极投身其中,将个人成长楔入辽宁振兴的齿轮之中。 在期待与焦虑中寻找“最优解” 3月21日上午10时,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刘长春体育馆内,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人员低声交流,不时用手指点着资料上的信息,对招聘岗位信息进行最后确认。而另一边,几名学生聚在一起,眼睛看向企业展位,眼神里满是期待。 这场为期两天的东北大学2025届毕业生春季就业双选会引发关注。来自全国29个省份的516家用人单位,携2.1万个岗位涌入校园,学生们穿梭于展位间投递简历。 招聘会上,“留辽”成为关键词——专场设立的“辽沈专区”聚集171家本地企业,省人社厅“就来辽”融媒体平台同步直播带岗,政策咨询台前排起长队,沈阳“人才新政3.0”的落户补贴、鞍钢等国企的晋升通道被反复问及。 “在工作选择上,发展空间是我首要考虑的因素。辽宁产业基础雄厚,鞍钢更能为我提供广阔的平台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博士生丁成砚坦言,东大钢铁冶金领域专业在全国走在前列,博士生往往还没毕业,就有全国各地的企业抛来橄榄枝,开出很高的薪酬待遇。可即便如此,丁成砚依旧坚定选择了鞍钢。在他看来,鞍钢给出的待遇条件不输其他一线城市,建设家乡也能让自己获得更多成就感。 丁成砚的选择并非个例。据统计,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意愿留辽率达到68%以上,主要考量因素包括各地真金白银的“人才新政”,鞍钢、沈飞等国企央企的岗位集中优势,以及较低的生活成本。各大高校也在持续推动政校企三方联动,引导学生聚焦国家战略,服务辽沈发展。 然而就业市场上,不少学生却感受到了比预期更大的压力。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竞争愈发激烈。 “我从去年9月就开始着手准备,考了AI数据分析师证书,还在一家科技公司实习了半年。”辽宁工业大学2025届毕业生沈伊桐告诉记者,为在就业季中占据主动,班上超70%学生都至少有一份实习经历。此外,简历优化、模拟面试也成为“必修课”,一些学生还参与“AI就业体验官”模拟实战面试场景体验。 “马上毕业了,除了忙论文,其余时间我几乎用在对未来进行职业规划。”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届本科生马振耀,在大四上学期参加了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东大举办的专场校园招聘,成功应聘工艺员岗位,向实现航空报国的理想迈出了第一步。 马振耀与单位签订协议时,班里很多同学正在积极备战考研、考公,这一度让他有些迷茫。“我也犹豫过,要不要提升学历。后来我了解到,入职后还有机会读研,这坚定了我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决心。”马振耀说。 在就业形势日益复杂的当下,2025届毕业生的求职偏好逐渐清晰。新能源、智能制造、数字传媒等领域成为就业热门。而薪资待遇、通勤时长以及是否实行弹性工作制,则是毕业生求职时重点考量的三大因素。 大厂重金争夺AI人才 “我们选拔学生时,实习经历不是必选项,但求学期间的学术能力、研究能力、应用能力和项目经历等是加分项。”3月18日,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的“东北五校”春季双选会上,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招聘主管张博雯表示,黎明公司所在区域的招聘企业几乎都是央企和军工类企业,“大家寻找人才的目标很一致,学生前来求职的方向也很明晰,专业对口。” 记者现场走访发现,目前校招企业专业需求主要集中在理工科类,对于电气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化学化工、工程力学等专业毕业生需求强劲。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对复合型技能(如“工科+管理”)、AI应用能力(如ChatGPT工具使用)需求激增。 AI有多火热?还没正式走向社会的准毕业生们已学到了“第一课”。 在招聘会现场,与AI相关岗位薪资普遍比其他类别高出一截,竞争也更激烈。对于应届生来说,年薪甚至高出其他类岗位50%以上。 “不同于其他岗位,AI所需人力并非海量,对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要求更高。为了精准选拔优秀人才,我们要投入更多精力。”浪潮集团招聘专员表示,为招到高匹配度的专业人才,他们在传统面试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智能化专业知识笔试、心理素质和胜任力测评等多种考察形式,提升招聘精准性和效率。 为有效吸引人才,各大头部企业纷纷打出“花样组合拳”:鞍钢集团推出“三年快速晋升通道”,承诺优秀应届生有机会实现三年内晋升;锦州石化与高校共建“订单班”,学生毕业即入职;一些互联网大企业承诺提供“租房补贴+免费三餐”等多种福利…… 与此同时,中小民营企业也不甘示弱,纷纷推出“定制化培养计划”“快速晋升通道”等特色举措,在人才市场中开辟出一条高效揽才之路。 政策搭桥引路助就业 今年,辽宁全力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重磅推出“春暖辽沈·兴企护航”专项行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接连发力,为毕业生就业创业保驾护航。在创业扶持方面,为怀揣创业梦想的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有效解决启动资金短缺难题;同时,提供社保补贴,减轻创业初期运营负担,让毕业生得以轻装上阵,勇敢逐梦。 为吸引人才留辽安居,沈阳、大连等地尽显诚意,向留辽发展的毕业生发放最高5万元购房补贴,切实缓解了毕业生购房的经济压力。 在省级政策大力推动的同时,各高校就业政策也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东北大学首次开设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举办职业规划大赛,开放AI模拟求职系统,为学生提供高水平、专业化、多维度的求职辅导;大连海事大学举办“LNG海上运输及产业链”相关分享课程;东北财经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增设心理咨询、创业扶持课程,开设“就业焦虑工作坊”,关注学生求职心理健康,为毕业生提供创业支持。 在各大高校招聘会现场,智能化手段也为求职赋能。AI刷脸求职机能通过人脸识别关联支付宝账号,自动同步简历信息,15秒内即可完成岗位申请。AI简历优化平台可以根据简历内容分析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求职意向,提供优化建议,并推荐合适的企业和职位。 从省级政策的大力扶持,到高校就业服务的精准升级,再到智能化工具的广泛应用,辽宁正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服务体系。 随着辽宁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产业不断崛起,倒逼人才结构转型。省人社厅预测,未来三年,辽宁智能制造、绿色能源领域人才缺口将超十万。在这样的人才供需形势下,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发挥效能的“即插即用”型人才,无疑将成为市场上的新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走出校园时就能无缝对接产业需求。 从政策红利到校企联动,从技能升级到产业转型,辽宁正以“破立并举”的姿态,构建起“引才—育才—留才”全链条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