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社区网 首页 志愿公益 查看内容

母爱织网 歌声引路 辽宁省“白海豚爱心妈妈”关爱行动构建儿童成长新生态

2025-3-28| 发布者: 辽宁社区网| 查看: 478| 评论: 0|来自: 沈阳晚报

327日,一场关于“爱与希望”的温暖叙事在沈阳展开。由辽宁省妇联和辽宁省家庭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辽宁省妇联“白海豚爱心妈妈”事迹宣讲会暨关爱服务工作部署会上,270余名与会者共同见证了一场跨越血缘的母爱接力——特殊儿童在音乐中绽放笑容,困境少年从法律童话里重拾希望,孤独的心灵因长期陪伴而打开心扉……


爱的交响曲 跨越血缘的守护

“当我第一次牵起孤独症孩子的手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冰冷,更是一种疏离。”“白海豚爱心妈妈”罗扬站在宣讲台上,讲述了她用15年时间将音乐化作“钥匙”,帮助30多名特殊儿童叩响心灵之门的经历。舞台上,沈阳日报困境儿童合唱团和沈阳市“白海豚爱心妈妈”王萍一起演唱的《沈水之阳》,唱出“幸福沈阳”为孩子成长作出的奉献,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样的场景,正是辽宁省“白海豚爱心妈妈”行动的生动缩影。自2021年项目启动以来,全省已招募23943名爱心妈妈,精准结对22677对帮扶对象。从大连司法干警黄丽将法律文书改写为童话故事,到阜新爱心妈妈与孤独症儿童朵朵的“母女之约”,一个个创新帮扶模式,让“白海豚爱心妈妈”品牌逐渐成为困境儿童成长的守护符号。

在沈阳砂山四校的教室里,每周五下午都会传出天籁般的歌声。这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超70%的学校,在沈阳日报社合唱团指导教师薛淼焱的公益培训下,孩子们不仅获得专业音乐教育,更在爱心妈妈的陪伴中建立起情感联结。参加合唱团的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显著提升,半数以上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幅提高。

创新实践 从“结对帮扶”到“双向赋能”

在辽宁省家庭教育学会会长孙雷看来,“白海豚”行动的成功在于破解了传统公益的三大难题。“通过‘6+X’帮扶体系实现了服务标准化,依托127个联盟示范工作站构建起可持续的运营网络,更重要的是让爱心妈妈在付出中实现自我成长。”

这种“双向赋能”效应,在沈阳日报社的实践中尤为显著。作为全国首个媒体发起的“双合唱团”主体,该社不仅打造了困境儿童合唱团与白海豚爱心妈妈合唱团的艺术帮扶闭环,更依托省级“白海豚爱心妈妈联盟示范工作站”,建立起“媒体传播—资源整合—服务落地”的公益链条。在近期举办的“爱心妈妈培训营”中,沈阳音乐学院的教授为妈妈们开设《音乐疗愈与儿童心理》课程,而妈妈们反馈的帮扶案例又成为报社“公益专栏”的鲜活素材。

未来蓝图 辽宁经验的模式输出

站在新的起点,辽宁省妇联已绘制出清晰的发展路径。曹春光副主席提出的“四个提升”战略中,“队伍建设专业化、服务内容精准化、阵地建设标准化、品牌影响全国化”成为核心目标。

沈阳日报社的探索为此提供了先行样本。其创建的“艺术帮扶生态圈”已吸纳沈阳音乐学院等多家专业机构,砂山四校模式被复制到11所沈阳中小学校,惠及600余名少年儿童。

“当困境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与白海豚爱心妈妈合唱团同台演唱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的交融,更是爱的循环。”孙雷会长认为,“白海豚爱心妈妈”模式的价值在于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化赋能、儿童为本”的现代公益体系,为破解困境儿童关爱难题提供了辽宁方案。

此刻,沈阳日报困境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们正在排练新曲目《祖国有我》。窗外的玉兰花含苞待放,正如这些曾被阴霾笼罩的生命,终将在爱与歌声中,迎来属于自己的绽放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