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危害严重,公安机关重拳出击。在日前召开的全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协调机制全体会议上,一组数据令人欣喜:去年全省电诈案件立案数、群众财产损失数实现“双下降”,预警劝阻资金额、返还受骗资金额实现“双提升”。但电信诈犯罪的手法变异、骗术升级,案件仍然高发,也是事实。 事后打击不如事前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可防性犯罪。“防”,对于公安机关而言,体现在预警机制日益健全,通过先进技术与高效流程,在诈骗行为发生前或正在发生时,及时拉响警报。“防”,对于广大群众来说,需要保持高度警惕,积极学习反诈知识,提升自身识骗防骗的能力。 一段时间以来,记者展开全面采访,旨在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探寻切实可行的防范妙招,守护好钱包“不受伤”。 防范技能1:96110电话,一定要接! “千万别转钱!”去年,朝阳市公安机关通过预警劝阻成功实现大额止付。其中一起,孙某购买演唱会门票时,在二手网站被引至仿冒的“大麦网”,接着扫描了仿冒链接二维码、下载了虚假银联APP。反诈支队在接到该预警后迅速行动,就在503万元即将被转走之际封停账户,成功拦截资金。还有某科技公司的财务人员王某,被拉入微信工作群,按照群内冒充老板的指令转款446万元,同样是警方迅速行动,一边电话提醒,一边启动紧急止付。 “一条预警短信、一个预警电话、一次见面劝阻,都有可能让群众避免损失。”朝阳市公安局反诈支队支队长柳星初介绍说,反诈预警是公安机关压发案和守护人民财产的第一道防线,这两起案件均得益于第一时间实施“预警劝阻”。去年朝阳全市预警劝阻143.8万次,全年始终保持资金类预警预后被骗率为0的良好态势。 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诈骗分子总能结合当下热点更新话术,致使受骗群众落入“陷阱”。面对“魔高一尺”,必须“道高一丈”。记者从省公安厅获悉,近年来,全省公安机关不断强化预警劝阻,部署各地通过电话、短信和上门等方式开展预警劝阻工作,日均推送6.5万余条预警。同时,依托辽宁警通反诈预警平台,强化警银合作,从源头守住群众被骗关键闸口。 在采访中,不少反诈民警提到,在众多案例中,受害人对96110预警电话拒接,对上门劝阻置之不理,直至钱财被骗才追悔莫及。 为此,省公安厅反诈中心提醒,“96110”是全国统一的预警劝阻咨询电话,当接到96110打来的电话,说明您或您的家人很有可能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所以千万别挂断,一定要接听!96110来电,除了加区号,不会有任何其它前缀、后缀。不少骗子为了模仿这个号码,会在前面添加00之类的数字,大家要注意防范。 防范技能2:“两卡”一定要看住! 在电诈犯罪中,“两卡”(银行卡、手机卡)是犯罪分子实施诈骗、转移赃款的重要工具。部分群众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容易被不法分子拉拢、利诱,成为犯罪的“工具人”和“帮凶”。 辽宁高校学生小卢的遭遇,便极具代表性。小卢在某通信运营商网点办理电话卡,激活后因资费问题决定放弃办理。结果这张电话卡被不法分子利用,小卢也卷入了“跑分”洗钱的违法活动之中。 像这类看似平常的行为,极易被不法分子钻空子。不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受“兼职”“赚快钱”“帮忙”“零风险”等花言巧语的欺骗与利诱,稀里糊涂地掉进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的陷阱,沦为犯罪分子的“工具人”。相关数据显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呈现出涉案人员低龄化、大学生占比较高的趋势。近年来,我省公安机关在反诈宣传工作中,始终将“进校园”作为重点方向,加强有针对性、精准性的宣传教育与防范预警,更有效地压缩此类犯罪的生存空间。 “异常开卡用卡行为,始终是公安机关防范电诈犯罪的重中之重。”省公安厅(沈阳市公安局)侦查中心反诈专班成员、沈阳市公安局新型犯罪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宏大介绍,公安部门的应对策略是,推动公安、金融、通信等多数据域实现互联互通。流窜开卡、两卡同开、短时间内多次开卡或销户等异常“两卡”办卡行为,均已被列入预警名单。一旦触发预警,银行和通信运营商工作人员便会对开卡人加强审核。去年以来,仅沈阳市各银行就上报可疑预警5600余次,各方累计上报可疑电话卡4.9万余张。 民警提醒广大群众,要切实增强防范意识,不要贪图蝇头小利将自己的电话卡、银行卡出借、出租、出售给他人,成为犯罪分子违法犯罪的帮凶,鼓励群众在生活中一旦发现有人实施电话卡、银行卡犯罪活动,要积极向公安机关举报。 防范技能3:网约车寄递,千万别干! “感谢丹东公安,6万块钱算是保住了!”姚女士连连道谢。 前不久,丹东市民姚女士收到一条短信,“扫码加入福利群、每天领红包”。于是姚女士扫描二维码,下载软件并加入了群聊,群聊中的“红包雨”让其开心不已。不久后“客服”联系姚女士,“现在群内限时惊喜,做3单任务不仅能获得返利,还能加入高级会员群”。姚女士没有怀疑,在完成第3单任务的操作时,系统却提示存在错误,导致卡单、资金也被冻结。 “要想解冻,需要邮寄6万块钱现金,你把现金放在牛奶箱里”。姚女士先后去银行和超市做准备。此时,丹东市公安局振兴分局纤维派出所接到上级预警线索,迅速行动,将正准备邮寄的现金拦截。 无独有偶。近期,沈阳警方接到线索,称有人准备邮寄1200克黄金。民警盘查后发现,其邮寄的黄金是当日从他人手里接到的,按照“上家”要求,准备通过快递将黄金邮寄到深圳。沈阳警方立即组织多部门联合开展工作,最终将另外4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期,我省多地出现利用快递和网约车运送现金、黄金实施“线上诈骗+线下取钱”的电信网络诈骗案,诈骗类型主要有刷单返利+邮寄黄金“提现”、虚假投资理财+邮寄黄金“充值”、冒充公检法+邮寄黄金“自证清白”等。 “邮寄黄金骗局,是诈骗分子为了逃避公安机关侦查打击采取的新手段。”省公安厅有组织犯罪侦查队队长陈旭介绍说,诈骗分子不见面、不现身就能成功获取现金或黄金,以此进行资金转移。此类手法相较于线上转账而言,更加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 “多破案”终究不如“少发案、不发案”,“多挽损”比不上“少损失、不被骗”。陈旭强调,归根到底,提升防范技能的核心要点,便是要牢记“六不”“一要”:不轻信陌生信息,不随意进行汇款操作,不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不随意扫码,不点击不明链接,不接听转接陌生电话;一旦遭遇可疑情况,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