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老人在本溪市民政事务服务中心第一社会福利院参与各种娱乐、保健活动及康复治疗,养老生活丰富多彩。 引子 内心挣扎了几个月后,沈阳市民郭女士还是“无奈”地决定,将失能的母亲送到养老院。因为现实同样“无奈”:自己无法做到同时兼顾工作、孩子、老人。为母亲选择一家适合的养老机构,成了郭女士无他的选择。 新的难题随之而来:适合的养老院如何选择?硬件设施要好、要方便就医、护理员要专业、价格还不能太高……随着对养老院了解的深入,郭女士的诉求清单也越来越长,在看了十余家养老院后,郭女士感叹:“这比作出去养老院的决定还难。” 今年9月份,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社会上流传的这句话,精准表达出养老中的难言痛楚。 近年来,我省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群众不同需求。其中,养老机构对于高龄、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起到的托底作用尤为重要,往往被视为老年人的最后一种选择。 记者的调查就围绕这道必须答好的“选择题”展开。 冷与热 有的“门可罗雀”有的“一床难求” 一段时间以来,记者走访了沈阳、大连、抚顺、锦州等地的多家养老机构,获得的最直观感受是,在老龄化日渐加深的背景及巨大的养老需求下,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高与低的现象同时存在。 家住沈阳市皇姑区的王先生和王阿姨子女都在外地,“现在腿脚还行,可也到了关注养老院的年纪。”王阿姨存了一大摞养老机构的介绍,“真正看上眼的没有多少。”辽阳市的戴先生以前对养老机构了解甚少,直到为父亲跑了几家养老机构后才注意到,虽然目前可供选择的养老机构越来越多,但有的“一床难求”,有的则“虚位以待”。 一位养老机构经营者“一针见血”:目前入住养老机构的多是无法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首要的是你有没有医护能力。” 能否在“养”的同时,一并解决“护”和“医”的问题,这才是不同养老机构出现“冷热不均”现象的主因。位于沈阳市铁西区保工南街上的一家养老院,是很多失能失智老人家属心目中的“白月光”。记者了解到,该养老院能够容纳200人,已经入住180余位老人,平均年龄85岁,97%以上是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养老院依托医院开办,入住老人出现病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此外还可以进行中医中药和康复治疗。这些“托底”重度失能老人的措施,使该养老院成为很多老人和家属的希望。所以,尽管只是一座临街小楼,失能老人的月照护费从6800元到万余元不等,但成立5年来,床位使用率却持续提升。 据省民政厅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失能半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仅有6万人,这表明多数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仍由子女、亲属或雇人居家照料,可见“冷热不均”不是由养老机构数量少或者床位不足造成的,而在于养老机构是否能精准对接养老需求。 省老年服务协会驻会名誉会长李春方认为,解决
“冷热不均”的矛盾,养老机构要根据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做到专业化、标准化、个性化、智慧化,才能使老人“敢”去养老院。 养老院之间的差距在哪儿?锦州一家养老院,院内设施较好,但由于距离市区和大医院较远,入住人数不多。本溪一家养老院虽距离市区15公里,但因为内设医疗机构,环境也好,很多自理老人也选择了在这里养老。在沈阳、大连,有的养老机构并不大,床位仅仅几十张,主要进行认知症病人照护,因为其专业性、针对性,机构床位使用率很高,也保障了自身稳定运营。 调查中记者发现,有的公办养老机构设施齐全、工作规范、收费合理,但工作重心主要在保障特困供养人员上;有的养老机构开办较早,设施设备与老年人现实需求已经不相匹配。更多入住率低的养老机构,还是因为缺乏医疗设备和专业医护人员,无法及时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和处理老年人的突发状况。 相反,床位使用率高的养老院往往特点趋同:有一定的医疗应急能力,除了医养结合机构外,还有的会内设医疗站,并与多家医院搭建养员就医绿色通道。养老护理人员相对较多,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比能达到1∶2到1∶5之间,且餐食丰富多样。很多老人和家属向记者反馈,除了餐食、价格等方面,他们选择养老院重点关注的就是服务和医疗。 记者了解到,全省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2000余对,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已有175家。专家认为,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是提高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的关键。 去与留 一方受观念束缚一方受人才制约 “我以前对养老院印象不好,网上有不少视频,说养老院欺负老人。”在沈阳建大医养结合养老院的房间里,74岁的董秀敏告诉记者,之前她一直觉得“自己还行”,直到一年前老伴儿因突发脑出血卧床,“天一下子塌了”。孩子工作忙,自己身体差,去养老院成为不得已的选择。变化发生在入住后,老伴儿在精心照护下日渐康复。最后,她也入住了这家机构。 在一些老人的观念里,送他去养老院就是要赶他走;在一些儿女的观念里,只有亲自赡养老人才是尽孝的表现。这些认知形成的背后有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有对养老行业的不理解、不信任,还有对自身养老的一种恐慌。记者在一个社区小广场随机采访发现,很多年纪较大的老人虽然认为在家更自由、更方便,但对“不能动了”同样有深深的担忧,不过当表示“去养老院”时,有的子女则立马表示反对:“你可拉倒吧,到时候我请保姆也不能把你送去。” 沈阳建大医养结合养老院副院长王滨表示,面对家属的顾虑,养老院能做的就是用一个个服务细节证明,养老护理员的专业技能真能“点亮”老人的晚年生活。蕾娜范(沈阳)养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姜晓楠非常理解家属既希望解脱又内心煎熬的心情,她总会这样安慰焦虑的家属:“我知道,您肯定是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把老人送到这里,请相信我们会帮您尽孝,照顾好老人。”
其实,养老机构对老年人来说,绝非如“洪水猛兽”,在建大养老院,今年以来,已经有20余位老人通过专业化的照护和有针对性的康复,改善了原有的状态,并最终回归家庭。 如何改变人们对养老机构刻板印象?“首先要认识到老龄化不是负担,而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李春方告诉记者,多年来,协会致力于开展老年健康服务、孝亲敬老、老年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通过大力宣传助推全省老人树立“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 “‘打快锤’不可取,需要不断发力,进行引导。”伊魁清说,养老院一方面要通过服务树立品牌,营造温馨氛围;另一方面要积极与社会互动,打开“围墙”,让优质的养老服务资源更多惠及有需要的群众。 让老人选择入住机构、住得安心,得到更好更专业的照护服务,护理人员的水平高低是重要一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护理人员年龄偏大已成为养老行业的普遍现象。“他们身上都具备爱心、耐心和细心等特质,但从养老行业的发展来看,需要更多年轻的专业人才加入。”伊魁清说。 “很稀缺。”24岁的姜晓楠这样形容同龄人在养老院的存在。三年前,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后,姜晓楠进入养老行业工作;三年后,她同届同专业的80名同学里,只剩下不到10人还留在养老服务行业。 辛劳琐碎的工作内容令多数年轻人望而却步,也令很多养老机构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护理员短缺的窘境。截至去年底,全省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为2.46万人,其中养老护理员1.5万人。省人大常委会社会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我省护理员队伍距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需求相差甚远。据调查,我省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主体仍然是45岁至60岁之间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普遍缺乏护理知识、技能和经验,护理服务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养老服务人才不足是阻碍我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壁垒。” 这两年,王滨和伊魁清都有意识地培养年轻护理员成为骨干,姜晓楠现在则坚定了在养老行业干下去的决心。同时,他们也希望政府出台更多激励性政策,“只有通过更加有吸引力的政策来吸引年轻人从事这个行业,行业才会有希望。” 就在11月中旬,省民政厅等14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搭起支柱性政策框架。从拓宽养老服务人才供给渠道、加强养老服务人才教育培养、优化养老服务人才使用管理、健全养老服务人才评价机制、做好养老服务人才保障激励五大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形成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制度设计,打出人才“引、育、评、用、留”组合拳。 供与需 个性化需求呼唤多元化供给 唯有打破“低床位使用率—低服务水平—低床位使用率”的循环,才能搅动养老机构发展的“一池春水”。 提升公办机构服务保障水平成为破题之举。坚持公益属性,省财政连续多年安排专项资金,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维修改造工程,开展公办养老机构照护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改造后,我省公办养老机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偏、远、小的农村敬老院被整合,实现县级失能半失能集中照护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全覆盖,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安全水平、应急服务能力和护理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公办养老机构整合改造为495家,64家公办机构按规定采取公建民营、公办民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提高了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营效率,也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优质普惠养老服务。 本溪市民政事务服务中心第一社会福利院入住的330位养员中,约有一半为社会养员,机构开展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养老服务,养员满意度达到98.7%。 由于高龄及身体状况处于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是入住养老机构的主要群体,为他们填平“支付鸿沟”也极为重要。在记者采访的多家养老机构中,根据老人不同的身体状况、照护需求等,每月收费区间从1500元到1万余元不等。而多数老年人经济条件相对有限,许多依靠退休金或积蓄的老年人,仍“不够”或“勉强够”支付养老机构的费用及日常开支。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盘锦作为辽宁唯一的‘长护险’国家试点城市,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宝贵经验。盘锦市养老机构入住率高,‘长护险’的实施起到关键作用。”省人大常委会社会委相关负责同志建议,要按照国家的部署要求,下好“先手棋”,做好长期护理险由试点到全面实施准备工作。 提高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服务质量永远是硬道理。省民政厅养老促进监管处处长单军介绍,我省持续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连续四年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实施养老机构安全生产包保责任制,常态化开展养老机构消防、食品等安全检查与整治。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我省发布实施《养老机构精神慰藉服务规范》《失能老人照料服务规范》等一批重要省级标准。印发养老服务市场失信惩戒对象名单管理暂行办法,为养老机构“划红线”。 前段时间,我省新一批五级养老机构名单出炉,沈阳建大医养结合养老院、沈阳市大东区民政事务服务中心(大东区社会福利院)等6家机构榜上有名。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318家机构通过了等级评定,其中五级养老机构已有14家,通过“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建设、以评促发展”,激发了养老机构发展活力。 尽管发展养老事业面临多重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养老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朝阳”产业。伴随养老观念的变化,养老设施与服务内容会更丰富、更均衡,护理人员素质会更专业,市场也能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记者了解到,我省全面落实扶持养老机构发展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责任保险费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鼓励更多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十四五”期间已新增民办养老机构243家、床位8114张,医养结合型、护理型、嵌入式、旅居式、候鸟式等多业态服务正在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