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雪暖阳,沈阳方城文化旅游区如今处处显现着温暖与生机:方城遗址公园里,游客驻足打卡,追寻别样的沈阳古韵;沈阳故宫红墙下,身着旗装的“格格”们巧笑倩兮,体验“穿越古今”的乐趣;头条胡同内,天南海北的游客们蜂拥而至,感受沈阳城的烟火气息。 方城复兴,是夙愿亦是追求 沈阳城中有座城,它的名字叫“方城”。沈阳方城位于沈阳市中心,总面积1.69平方公里,是沈阳2300年城市发展史的空间浓缩,也是名副其实的建城之始、人文之根、商贸之基。 沈阳方城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和近400年历史、全国最早的商业步行街沈阳中街;还有汗王宫遗址等省市级文保单位16家,吉顺丝坊等历史风貌建筑17处,王府、两院六部等文化记忆点57处,老边饺子等传统老字号19家,四平灯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是东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最集中的区域。同时,这里还有头条胡同等特色胡同67条,社区5个、居民1.6万户,是一个“景区、街区、社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地标。 沈阳故宫 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一直是沈阳人民梦寐以求的共同夙愿。2019年11月,沈阳方城文化旅游区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成为辽宁省唯一参评的人文类开放式景区创建单位。 留住城市的记忆最大限度地保护传承 此后,沈河区提出了打造“古城复兴典范、中华文化地标、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全力推进沈阳方城综合保护利用和业态提升,开启了长达5年的创建之路。 5年多来,沈河区实施完成“88+N”个项目,全力向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冲刺。如今的沈阳方城,文化遗产更有尊严、景区更具烟火气,实现了经济规模和质量的“双丰收”。5年多来,沈阳方城年客流量超亿人次,在携程公布的辽宁省必打卡景点榜中,沈阳方城文化旅游区力压省内其他知名旅游景点位列榜首,成为辽宁精品旅游的“首站”。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沈河区坚持规划引领,邀请吴晨等国内知名专家对沈阳方城进行了全方位规划设计,形成了《沈阳方城城市设计方案》和《沈阳方城风貌管控及建设指引》。此次方城保护与利用工程最大的亮点在于变“拆改留”为“留改拆”,明确“保护为主、活化利用、综合提升”的改造原则,最大限度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在开放式景区没有可借鉴案例的情况下,沈河区探索性地提出了“四态融合、三区合一”的建设理念,即空间形态、经济业态、环境生态、文化活态融合发展,实现景区、街区、社区的“三区和谐交融”,相得益彰。这一理念得到了住建部的高度肯定。 为此,沈河区重建了方城的空间形态,留住了城市记忆。如坚持“修旧如旧”,对吉顺丝房等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建筑进行集中保护性修缮,对正阳街等主要街路118栋建筑外立面及方城4个边界进行美化修缮,对孙祖庙胡同等67条胡同进行微更新,再现完整城市记忆,展现“方形城池、井字格局”空间形态,体现“坊巷堂院、青砖灰瓦”为主的北国建筑特色,最大限度保留建筑特色、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重现文化活态延续历史文脉 目前,沈阳方城已建立起“街区控制-保护修缮-展示利用”的完整保护利用体系,对东三省总督府旧址等17处历史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开放东三省总督府博物馆等41处文博场馆,推动张氏戏服等22个非遗项目进景区、进展会。 同时,利用市场化手段,盘活原兵部旧址建设唐英博物馆、同仁医院旧址引进三寸盛京。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串联汗王宫、原点广场、沈阳故宫、东三省总督府、张学良旧居陈列馆等30余处旅游景点,形成以“胡同”为纽带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寻迹游动线,让游客亲身感受沈阳方城古韵新风。 今年9月29日、30日,来自全国各地300余位专家、企业代表齐聚沈阳方城,共同探讨“文化和旅游产业如何赋能城市更新”。嘉宾们实地参观沈阳方城,穿梭在方城区域焕然一新的胡同,沉浸式了解沈阳方城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经验。 与会嘉宾之一、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为沈阳方城点赞。他说:“夜游方城我最大的感受是,咱们沈阳市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的笑容。这种快乐来源于他们的自信,来源于大家对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喜爱。沈阳方城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过程中,没有大拆大建,也没有将历史文化遗存束之高阁,而是让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沈阳方城的文化遗产保护已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未来可期。” 重塑环境生态推动三区融合 牢牢把握沈阳方城内景区、街区、社区相交融的特点。沈河区打破了三区边界,让社区、街区变成景区,同时增加城市小品,建设完善生态停车场、3A级公共厕所等旅游配套设施。 在日常管理中,则强化多元共治,构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理事会+事业中心+平台公司”管理服务体系。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实现“建、管、服”于一体的治理格局,打造“城市中心、没有围墙、不收门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景区街区社区高度融合”的开放式人文景区和示范性开放社区。 注重服务,组建常态化志愿服务队,开发“沈阳方城”微信小程序,打造全域智慧化高品质的文旅环境。目前,沈阳方城新建的游客中心已正式对外开放。景区内同时新建2个生态停车场、6处3A级公共厕所、1100余个城市小品,公共空间品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以今年新建的遗址公园为例:方城遗址城墙长31米,高约4.3米,采用青砖和白灰砌筑,是在明代城墙基础上改建增拓而成的。而遗址公园早在设计之初,就对残墙采取了保护性措施,同时利用疏朗的草坪与残墙形成对比,展现了当年明代城墙的历史与风貌。进而通过城市肌理、老照片建筑立面绘画等手法,营造出城墙文化浓厚的历史氛围感。目前,这里已成为方城地区新的旅游“打卡地”。 重构经济业态优化发展格局 依托沈阳方城文旅超高人气带来的产业聚集效应,沈河区始终坚持将补链强链延链付诸行动。为此,他们超前谋划了产业转型和业态升级,围绕构建“世遗、乐游、闲适、见闻、潮聚”等五大街区,有针对性地推进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可逛、可感、可玩的“24小时消费新场景”。 以文化空间构筑城市聚场。破解土地制约,疏解非景区功能,盘活存量资源,推动区市场局、区文化馆等政府机关办公场所“腾笼换鸟”。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更迭,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释放文旅产业活力。以华住漫心府、橘子酒店等在建宾馆为代表的休闲住宿产业群,以唐英博物馆、旗袍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产业群已初露端倪。 5年多来,沈阳方城先后引进品牌首店54家、品牌旗舰店和体验店170余家。推动盛京大家庭等4个大型综合体实施业态转型,打造头条胡同满族民俗文化主题园区等3个夜经济场景。目前,方城内的剧本秀产业园已汇聚130余家企业,年产值达2.5亿元,旅拍、剧本秀等体验式文旅新业态占比由原来的3%增长至46%。 5年多来,沈河区先后获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单位称号;沈阳中街获评全国示范步行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地、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全国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 5年多来,围绕方城改造,沈河区创造性地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模式。通过组建市、区工作专班,建立上下统筹、条块联动、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围绕方城治理需要,创造性成立“综合发展理事会”,设立方城管理办和古城复兴服务发展中心,组建中街商会,有力促动政府主导与基层自治良性互动、行政资源与社会力量协同整合,实现了管理与智力、财力的广泛聚合和裂变放大。 5年多来,沈阳方城这一“文旅IP”早已享誉世界、实力出圈。目前,这里节庆有爆点、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盛京中街·繁华再现”中街开街、“沈阳逢盛世·方城万巷新”方城礼城、“龙腾盛世·最沈阳”方城灯会……这些盛世盛景,让百年中街、千年古城独有的文化魅力华彩绽放、四季长虹。沈阳方城成为沈阳市最靓丽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地标。 5年多来,沈阳方城文商旅磁吸效应显著。截至目前,沈阳方城注册企业2270户、个体经营户1.2万户,较改造前分别增长54%、126%;年销售额超120亿元,较改造前增长50%;全口径税收2.98亿元,较改造前增长17%,实现了经济规模和质量“双丰收”。 未来,沈河区还将以沈阳方城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不断提高旅游品位和品质,持续抓好景区管理和业态提升,全力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创建之路 2020年 围绕“一横一纵、多胡同”,对沈阳中街27栋建筑及周边头条胡同等进行综合提升改造 2021年至2022年 围绕“一带、三组团、两廓、多节点”,完成抚近门、怀远门和西北角楼等重要标志性建筑亮化及盛京路南北广场、中街西路立面改造 2023年 按照“三横两纵、八条胡同、多个节点”,对正阳街等5条街路、85栋建筑进行综合提升改造和亮化,完成机关枪连等8条胡同改造,修建沈阳方城原点广场、沈阳故宫东墙方城记忆广场等 2024年 针对“四边五区、多点、四十八条胡同”,对4个边界、48条胡同和23个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提升改造,新建了城墙遗址等8个口袋公园 5年多来,沈阳方城内架空线缆全部入地,共拆除废弃线缆、铺设新线缆单条总长度接近2000公里。道路、胡同全部翻建、铣刨,路面铺装面积达21.4万平方米,铺装地砖100余万块。立面建筑全部改造、亮化,改造和亮化160余栋建筑,安装路灯近千杆、灯具7万套。改造方城内的老旧小区23个(含独体院)、57栋楼、受益居民4700户。沈阳方城“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 |